Page 23 - Chinese News Weekly
P. 23
22 22 2025 年 07 月 25 日 新象週刊 新象週刊 2025 年 07 月 25 日 23 23 焦點曝光
新象週刊
新象週刊
2025年07月25日
2025年07月25日
設計嬰兒的大門已敞開?英國8名三親嬰兒誕生
0.1%的基因來自第三人 成功終結致命遺傳疾病
英國醫生表示,已有八名嬰兒在國內 損傷、癲癇、失明、肌肉無力及器官衰 其中一名嬰兒曾出現癲癇情況,但已 的國家。2015年,英國國會投票通過相
透過結合三人基因的技術出生,以預防嚴 竭。 自行痊癒;另有一名兒童出現心律不整, 關法案。
重且常致命的疾病。 每約5000名新生兒中,就有一人患 目前正在接受成功治療。 這項技術曾引發爭議,因為粒線體本
這項技術由英國科學家率先開發,結 有粒線體疾病。紐卡素的研究團隊預計, 這些情況被認為與粒線體缺陷無關。 身也含有DNA,負責控制其功能。
合父母的精子與卵子,以及第二顆來自捐 每年將有20至30名嬰兒透過三人基因技 目前尚不清楚這是否屬於試管嬰兒已知的 這意味著孩子的DNA主要來自父母,
贈者的卵子。 術出生。部分父母曾經歷多名子女因這些 風險、三人基因技術的特有情況,或僅因 但約有0.1%來自捐贈者女性。
該技術在英國已合法十年,如今首次 疾病去世的痛苦。 所有透過此技術出生的嬰兒都受到密切監 透過這項技術出生的女孩,將會把這
有證據顯示,這種方法可讓嬰兒免於患 粒線體僅由母親遺傳給子女,因此這 測而被發現。 部分DNA傳給下一代,因此這是一項對人
上無法治癒的粒線體疾病(mitochondrial 項先進的生育技術採用了父母的基因與一 另一個關鍵問題是,是否會有缺陷粒 類遺傳基因的永久改變。
disease,又譯線粒體疾病)。 位女性捐贈者的健康粒線體。 線體被轉移至健康胚胎,以及其可能帶來 當初在辯論這項技術時,部分人認為
這類疾病通常由母親遺傳給孩子,消 這項科學技術逾十年前在紐卡素大 的後果。 這樣的做法已越界,擔心會開啟基因改造
耗身體能量。 學(Newcastle University)及英國國民 結果顯示,在五個案例中,未檢測到 「設計嬰兒」的大門。
這些疾病可能導致嚴重殘疾,有些嬰 保健服務紐卡素泰恩河畔醫院基金會信 有病變粒線體;其餘三個案例中,血液 紐卡素大學的道格·特恩布爾爵士
兒甚至在出生數日內夭折。若夫婦已有受 託(Newcastle upon Tyne Hospitals NHS 與尿液樣本中有5%至20%的粒線體出現缺 教授(Prof Sir Doug Turnbull)對我說:
影響的孩子、家庭成員,或母親本身患 Foundation Trust)開發,並於2017年在 陷。 「我認為這是全球唯一能實現這項技術的
病,他們便知道自己屬於高風險群體。 國民保健服務(NHS)體系內設立了專科 這一比例低於被認為會引發疾病的 地方,從頂尖的科學研究,到立法推動臨
透過三人基因技術出生的孩子,大部 診療服務。 80%門檻。未來仍需進一步研究,以了解 床應用,再到NHS的支持,如今我們已有
分DNA——即遺傳藍圖——來自其父母, 母親與捐贈者的卵子會在實驗室中與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以及是否能加以預 八名似乎免於粒線體疾病的孩子,這是多
但也會從第二位女性身上獲得極少量的遺 父親的精子受精。 防。 麼美好的成果。」
傳物質,約佔0.1%。這種改變會代代相 胚胎發育至精子與卵子的DNA形成一 同時服務於紐卡素大學與澳洲蒙納士 慈 善 組 織 莉 莉 基 金 會 ( L i l y
傳。 對稱為「原核」(pro-nuclei)的結構,這 大學(Monash University)的瑪麗·赫伯 Foundation)創辦人莉茲·柯蒂斯(Liz
參 與 這 項 程 序 的 家 庭 為 了 保 護 隱 些原核包含了構成人體的遺傳藍圖,例如 特教授(Prof Mary Herbert)表示:「這 Curtis)表示:「經過多年的等待,我們
私,並未公開發聲,但透過進行手術的 髮色與身高。 些研究結果帶來了樂觀的理由。然而,為 現在知道已有八名嬰兒透過這項技術出
紐卡索生殖醫學中心(Newcastle Fertility 接著,兩個胚胎的原核會被移除,父 了進一步改善治療效果,深入了解粒線體 生,且都未出現粒線體疾病的跡象。」
Centre)發表了匿名聲明。 母的DNA則被置入含有健康粒線體的胚胎 捐贈技術的限制仍是關鍵。」 「對於許多受影響的家庭而言,這是
「滿懷感激」 中。 這項突破為凱特·基圖(Kat Kitto) 首次真正看到打破這種遺傳疾病循環的希
一名女嬰的母親表示:「經歷多年的 最終誕生的孩子在基因上與父母有關 一家帶來希望。 望。」
不確定後,這項療法帶給我們希望——然 聯,但應不會遺傳粒線體疾病。 凱特最小的女兒波比(Poppy)現年
後帶給我們孩子。」 《 新 英 格 蘭 醫 學 雜 誌 》 ( N e w 14歲,患有粒線體疾病;16歲的長女莉 全科牙醫
「我們現在看著他們,充滿生命與可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發表的兩篇 莉(Lily)則可能將疾病遺傳給下一代。
能性,心中滿懷感激。」 報告指出,共有22個家庭在紐卡索生殖 波比需依賴輪椅行動,無法言語,並 732-297-0549
另一名男嬰的母親補充說:「多虧這 醫學中心接受了這項療程。 透過導管進食。
項令人難以置信的技術進展,以及我們 這些案例共誕生了四名男嬰與四名女 凱特說:「這對她的生活造成了極大 Dr. Celina Zhang D.D.S
所獲得的支持,我們的小家庭終於完整 嬰,其中包括一對雙胞胎,另有一例妊娠 影響。我們仍然過得很好,但有些時刻你 NYU牙醫博士, 10年臨床經驗, 國語英語
了。」 仍在進行中。 會意識到粒線體疾病有多麼毀滅性。」 Montefiore Einstein住院醫師
「粒線體疾病帶來的情感重擔已經卸 N H S 罕 見 粒 線 體 疾 病 專 科 服 務 主 儘管數十年來的研究仍未找到治癒粒 ▪兒童成人保健預防
下,取而代之的是希望、喜悅與深深的感 任巴比·麥克法蘭教授(P r o f B o b b y 線體疾病的方法,但能夠阻止其遺傳的可 主 ▪牙周治療 ▪牙冠牙橋
激。」 McFarland)向BBC表示:「看到這些父母 能性,為莉莉帶來希望。 ▪各類假牙 ▪植牙修復
粒線體(mitochondria;線粒體)是 在漫長等待與對後果的恐懼之後,臉上流 她說:「對於像我這樣的未來世代, 治
存在於幾乎每個細胞內的微小結構。它們 露出如釋重負與喜悅的神情,能夠看到這 或是我的孩子、我的表親們,這讓我們能 ▪烤瓷貼面 ▪根管治療
是我們呼吸的原因,因為粒線體利用氧氣 些嬰兒健康出生、茁壯成長,實在令人振 夠期待一個正常生活的可能性。」 各類保險 自費優惠 週末開診 接受急診
將食物轉化為身體所需能量。 奮。」 「只有英國做得到」 網站 delicatedentalnorthbrunswick.com
若粒線體出現缺陷,身體可能無法獲 所有嬰兒出生時均未出現粒線體疾 英國不僅開發出三人嬰兒的科學技 地址 2003 US HWY 130 Suite C (二樓)
得足夠能量以維持心跳,並可能導致腦部 病,並達到預期的發展里程碑。 術,亦成為全球首個通過立法允許其實施 North Brunswick NJ 08902
APEX Dental, LLC
台 大 牙 科 頂 尖牙 科 Tel: 732-553-1313
www.kennethnleedds.com 簡世鴻 Alan Chien, DDS 一般牙科
● 哥倫比亞大學牙醫博士
兒童保健
牙醫博士
● 哥倫比亞大學駐院醫師
李乃恭 牙醫博士 201-599-0869 葉明瑋 哥倫比亞大學牙醫博士 美容漂白
Vivian Yeh, DDS,MS
新澤西診所
●
牙套假牙
● 哥倫比亞大學補綴專科畢業
補綴專科
(Specialty Permit #5733)
Kenneth N. Lee, D.D.Ss 422 Forest Ave. 葉明琦 ■ 專精牙橋牙套植牙假牙 “頂尖牙科全體醫療人員秉持 隱形矯正
Mitchell Yeh, DMD
牙橋植牙
國立台灣大學牙醫學士.哥倫比亞大學牙醫博士 Paramus, NJ 牙醫博士 ● 波士頓大學牙醫博士 著為病人著想的信念,以及親 發炎敏感
前Bellevue醫院口腔外科醫師 ● 紐約聖保納醫院駐院醫師 切待人的態度,用最先進的治 急診止痛
紐約大學牙科臨床副教授 NOBEL BIOCARE ★快速ZOOM美白 全口數位影像攝影 療技術及設備來服務大眾"
ALL ON
完善高溫高壓消毒.全新儀器 CENTER ★國、台、英語 週一至週六10am-6pm 夜間門診可預約 拔牙根管
★環境舒適 消毒完善
238 Ernston Rd., Parlin,(Sayerville), NJ 08859
人工植牙專門.歡迎免費諮詢 ★接受一般保險 (離金門及香港超市12分鐘,近Rt. 9 Old Bridge Park & Ride ) 假牙修補
News
el:(732)744-1000
T
Chinese
Chinese News Weekly Tel:(732)744-1000 E-mail:cnewsweekly@yahoo.com Chinese News W eekly Tel:(732)744-1000 E-mail:cnewsweekly@yahoo.com
E-mail:cnewsweekly@yahoo.com
el:(732)744-1000
E-mail:cnewsweekly@yahoo.com
Chinese News Weekly
T
W
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