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Chinese News Weekly
P. 27

26 26  2025 年 1 1 月 21 日  新象週刊  新象週刊                          2025      年    1 1  月    21   日                          27 27       閱讀前線
               新象週刊
 新象週刊
 2025年11月21日
                                                               2025年11月21日


                                 切、炒、觀、學                                   傅培梅、戰後臺灣                       給第二代移民子女(例如             是「臺灣/臺式」,來形
                                                                                                          我),傅培梅的食譜在美
                                                                                                                                  容傅培梅和她所努力精通
                                                                                 與20世紀中華料理
                                 Chop Fry Watch Learn: Fu Pei-Mei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ese Food   國、加拿大和其他許多國             的那種家常菜。傅培梅雖
                                                                                                          家,成為飲食認同與文化
                                                                                                                                  然出生於中國大陸,但她
                                                                                                          記憶的重要寄託。因此,             成 年 後 長 居 臺 灣 , 她 的
                                 作者/ 金恬 Michelle T. King                                                  傅 培 梅 的 影 響 力 橫 跨 臺     事業也是在臺灣開展的。
                                                                                          精選書摘            灣、亞洲與全球,只要有             所以為什麼不稱她為「臺
                                  主婦救星、烹飪外交大使,你認識傅培梅嗎?                                                    華人移民的地方,就有她             灣人」?簡單來說,我之
                                                                                                          跨世代的粉絲。書中也收             所以用「中國/中華/中
                                  從流亡少女到烹飪名師,傅培梅的傳奇人生,一道時代的縮影。
                                                                                                          錄了其中一些人的聲音,             式」等詞,是因為這是傅
                                                                                                          我稱之為〈廚房對話〉,             培 梅 自 己 當 年 使 用 的 詞
            ▶ 接上期                常 被 擱 到 一 邊 , 因 為 光     既好奇又興奮,於是開始             受喜愛的中華料理大使的              是我對幾位當代華人女性             彙。傅培梅在一九六九年
            ▹▸▹▸▹▸▹▸▹▸           是教課、開會、努力擠出             追索傅培梅的一切。               身分到海外教學。傅培梅              的訪談,多半是我的親戚             出 版 她 暢 銷 的 雙 語 食 譜
            我母親從小被教導要            時間寫書就已經讓人分身                 這本書就是那段旅程           的故事提醒我們,技藝超              或家族朋友;採訪她們是             系 列 書 第 一 冊 時 , 英 文
        專心念書,很少進廚房。              乏術,更別說要處理接孩             的結晶:一幅二十世紀中             群的家庭廚師,即使是華              為了瞭解傅培梅的食譜在             書名就叫作「Pei  Mei’s
        直到二十三歲那年搬進明              子、送孩子、看醫生等瑣             式家常菜的親密寫照,由             人 , 其 廚 藝 也 非 與 生 俱      她們忙碌的日常生活中,             Chinese  Cook  Book」(可
        尼 亞 波 利 斯 的 一 間 合 租      碎例行公事。我們每個星             數 個 世 代 的 女 性 共 同 繪     來,而是在廚房中一點一              究 竟 扮 演 著 什 麼 樣 的 角     直譯為「培梅的中國菜食
        房,她才不得不開始照顧              期至少會買一次外帶,有             成,她們總是在為「晚餐             滴練出來的。                   色。                      譜」,但實際中文書名只
        自己。當時我母親的飲食              時甚至不只一次,我也常             要煮什麼」這個最基本的                 傅培梅因出生背景與               為了寫出這個故事,            有「培梅食譜」四字):
        就是白煮蛋、花生醬和蘋              在心裡反覆盤算:想當個             日常難題操心──而主角             烹 飪 事 業 起 步 的 時 機 之      我也查閱了大量的中英文             這是她自認最擅長的烹飪
        果──全都是很便宜的營              「還算過得去的媽媽」,             是一位令人欽佩的女性,             故,得以坐在第一排,親              歷史與當代資料,包括傅             領域,也是她希望與世界
        養來源,而且不太需要烹              到底該選擇快速方便,還             她讓大家覺得煮飯不是問             身見證七十多年來影響現              培梅的自傳、她自己的烹             分享的料理類型。然而,
        調。她花了很多年時間才              是健康營養。不過,我們             題。在本書中,你不會看             代臺灣歷史的每一場重大              飪書、食譜、新聞報導、             「中國人」和「臺灣人」
        慢慢練就她的中菜廚藝,              家的速食晚餐可不是魚柳             見美國中餐廳裡常見的那             政治與社會變遷。透過傅              婦女雜誌、華人美食家撰             這兩種身分標籤背後,牽
        靠的是偶爾翻翻《培梅食              條和炸雞塊,而是冷凍餃             些為外國人設計的中華料             培梅的烹飪書與她的人生              寫的文章與書籍、短篇小             涉到錯綜複雜的政治與歷
        譜》之類的烹飪書,以及              子。我家孩子吃的餃子可             理形象──大紅燈籠、外             故事,我們不只得以瞭解              說 與 長 篇 小 說 、 臺 灣 早     史背景,而傅培梅在不同
        品嘗其他華人媽媽帶去聚              多了。雖然我自認為是狂             帶餐盒、幸運籤餅、筷子             臺灣現代政治歷史的各種              年的電視節目介紹刊物、             語境中對這兩個詞語的使
        餐的菜餚。而且她幾乎天              熱的女性主義者,家務的             字體。反之,我要呈現的             轉折,也得以看見戰後經              廣告傳單、照片、地圖、             用,也帶有豐富的語意層
        天 做 飯 , 我 們 家 很 少 外      其他方面我都早已擺爛,             是一段從內部視角出發的             濟起飛期間女性角色的巨              政治海報與文宣、電臺與             次與時代意涵。這些微妙
        食,所以她也勢必每天都              但想讓家人吃上簡單中式             中華料理史,並聚焦於大             大轉變──她們紛紛開始              電視節目(包括傅培梅主             之處,需要更多篇幅才能
        要練習。                     家常菜的這份渴望,在我             多 數 華 人 實 際 吃 飯 的 地     走出廚房、放下烹飪,進              持的烹飪節目)、一部改             深入說明,書中將會逐步
            從一個不會煮飯的人            心中始終根深蒂固。               方:家裡的餐桌,上頭擺             入辦公室或工廠上班。傅              編 自 她 生 平 的 電 視 劇 、     展開討論。
        變成家庭廚師,這樣的蛻                 因此第一個孩子誕生            著母親用愛(以及參差不             培梅在臺灣電視開播的一              YouTube影片、Instagram貼        關於這個問題,第八
        變是如何發生的?我指的              後,我又開始翻閱傅培梅             齊的廚藝)所做的飯菜。             九六○年代上了電視,在              文、部落格,以及數十篇             章會有更多著墨,但在這
        不 只 是 我 母 親 , 還 包 括      的烹飪書,想找些既不太             若以這樣的方式訴說中華             一九七○年代見證了女性              對其他烹飪書作者、美食             裡,我想先強調:我在全
        臺灣、美國和世界各地無              費時,也不至於太考驗我             料理,也就是以二十世紀             主義運動的崛起;而在一              作家、主廚、家庭廚師和             書中使用「中國/中華/
        數個與她同世代的二十世              有限廚藝的中式料理。我             女 性 的 生 活 與 家 庭 為 核     九八○年代,尤其是美國              傅培梅家人所做的訪談。             中式」等詞彙,指的並非
        紀華人女性。她們如何接              忽然開始用一種全新的眼             心 , 這 個 故 事 將 截 然 不     為了與中國大陸建交而終                 透過傅培梅的人生與            狹義的中國大陸,而是取
        下餵養全家人的任務,又              光看待她的書。這幾十年             同。它將不再只是幾百年             止與中華民國(臺灣)的              職 涯 所 看 見 的 中 華 料 理     其最廣義的文化意涵,用
        如何兼顧這些家務與她們              來,我接受了中國性別史             不變的烹飪傳統所留下的             正式外交關係後,她也努              史,不是恆久不變的傳統             以凸顯串連全球漢人社群
        的工作?我生了兩個孩子              的學術訓練,也已經能閱             古老文化遺產,而同時也             力在國際舞臺上調適自己              故事,而是一段關於個人             的文化紐帶。對我而言,
        之後,就不斷問自己這些              讀中文原文。我第一次注             是電視、電鍋與跨太平洋             的角色與事業,以應對中              與家庭、飲食與社會的現             這些詞彙也象徵著與早期
        問題。我很清楚什麼才算              意到,除了食譜和菜餚照             噴射客機造就出來的現代             華民國(臺灣)在美國與              代轉型歷程。沒有人比傅             世代的連結,以及那些早
        是美味的家常菜,也很清              片,傅培梅的烹飪書還收             產物。                     中國建交後的外交動盪與              培梅更能體現中華料理在             在中國大陸與臺灣政治分
        楚我希望如何餵飽我的孩              錄了她周遊世界的報紙剪                 身 為 臺 灣 廣 受 歡 迎     轉 變 。 同 樣 在 這 幾 十 年      全球化、性別、政治與技             裂之前就已存在的豐富文
        子。我希望像我的華人移              報、與重要人物握手的合             的 電 視 烹 飪 權 威 與 食 譜     間,臺灣的廚房開始有了              術層面的現代轉型。而這             學、文化與飲食傳統。臺
        民父母那樣,透過一道道              照,以及她教不同國家學             作家,傅培梅(1931–            電鍋、電冰箱和瓦斯爐,              一切戲劇性的變化全都是             灣常用的中文措詞更能清
        可口的飯菜,讓我的孩子              生做菜的照片。一九六九             2004)的故事和二戰後            同時,加工食品和五花八              在冷戰氛圍中逐漸成形,             楚表明其中的區別:「中
        具體感受到家庭的溫度與              年的美國和中華民國(臺             中產階級華人女性家庭廚             門的新式餐廳(包括連鎖              更加凸顯出臺灣在塑造我             國 」 指 的 是 一 個 國 家 ,
        身分的歸屬感。多年來,              灣)還有邦交關係,和中             師在臺灣與世界各地的崛             速食店)也大行其道,大              們今日所知的現代中華料             「中華」則指的是一種文
        我的味蕾在一道道菜餚中              華人民共和國(大陸)則             起息息相關。傅培梅一九             幅改變了女性做飯的方式              理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化。
        被慢慢養成:有依我父親              尚無任何正式往來,美國             四九年從中國大陸逃難到             與家庭的飲食習慣。傅培              事實上,我母親那幾本油                 本書的一個主題,是
        嚴格的標準、先蒸後煎至              駐臺大使夫人甚至為傅培             臺灣時只有十八歲。她在             梅那一代的臺灣女性之所              漬斑斑的《培梅食譜》,             華人身分認同的複雜、多
        金黃酥脆的手工鍋貼,也              梅 的 食 譜 寫 了 序 。 事 實     兩年後結婚,一開始也和             以跟她學做菜,是因為只              所收錄的不僅是食譜與深             樣,而且最重要的是,並
        有我母親的酸辣湯,裡頭              上,《培梅食譜》是一份             她後來指導的諸多女性一             要打開電視機,就可以看              受喜愛的佳餚照片──它             不單一、劃一。我力求忠
        滿是我最愛的組合──木              可供歷史學家循線追查的             樣,完全不會做飯。但這             到她有條不紊地教她們如              們同時也反映出一段動盪             實呈現每個歷史時期的慣
        耳、金針花、豬肉絲、豆              書面紀錄,如獵犬聞著氣             位年輕主婦卻開啟了電視             何做出各式各樣沒看過的              的現代史、一場女性的社             用語,以及每位當事人對
        腐、竹筍、香菇和蝦米。              味般一路追蹤。對如今的             烹飪教學的職業生涯,一             中國地方菜,這是她們的              會革命、廚房裡的科技革             自身的描述。但讀者應該
        我希望我的孩子也能有他              我而言,它已不再只是父             做就是四十年,吸引了數             母親和祖母辦不到的。               新 , 以 及 數 個 世 代 的 家     明白,這些身分標籤的意
        們最愛的菜餚,作夢都會              母過去所留下的、蒙塵而             以百萬計的觀眾,這些人                 傅培梅所教授的料理            庭,即使分隔海洋,卻因             涵並非固定不變,它們的
        想吃、上大學後每次放假              古怪的舊物,而是一扇通             都是看著她用熱情與技巧             知 識 不 只 被 臺 灣 女 性 吸      對中華料理的深厚熱愛而             用法也一直在演化。
        回 家 時 都 會 叫 我 做 的 那      往另一個時空的入口,也             製作出無數道美味佳餚長             收 , 也 傳 到 了 全 世 界 ,      彼此相連。                       ◂◃◂◃◂◃◂◃◂◃
        種。但在現實生活中,這              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             大的。她寫了幾十本暢銷             因為負笈海外的學子為了                 關於用詞                     未完待續 ◀
        樣的理想對我來說似乎遙              那些至今仍糾結不清的社             食譜,在臺北開了一家蓬             能吃到家鄉味,也會在行                 讀者也許會好奇,為
        不可及。                     會 議 題 ─ ─ 關 於 家 庭 生     勃發展的烹飪教室,而且             李 箱 裡 帶 上 傅 培 梅 的 食      什 麼 我 在 本 書 書 名 和 全
            身為大學教授與職場            活、女性主義,及其在戰             隨著名氣愈來愈大,她更             譜。後來,隨著第一代移              書 之 中 , 使 用 的 是 「 中
        媽 媽 , 做 晚 餐 這 件 事 常      後臺灣的浮現與演變。我             走出臺灣,以中華民國最             民(例如我爸媽)把書傳              國/中華/中式」,而不


 T
 eekly
 W
                                                                                                                          E-mail:cnewsweekly@yahoo.com
 Chinese
 	 	  Chinese	News	Weekly	  	 	  	 	  	 	  	 	  	 	  	 	  	 	  	 	  	 	  Tel:(732)744-1000	  E-mail:cnewsweekly@yahoo.com  	 	  Chinese	News	Weekly	  	 	  	 	  	 	  	 	  	 	  	 	  	 	  	 	  	 	  T el:(732)744-1000	  E-mail:cnewsweekly@yahoo.com

 News

                      News

               Chinese

                          W
 el:(732)744-1000
                                                                                                      Tel:(732)744-1000
                            eekly
 E-mail:cnewsweekly@yahoo.com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